English

孩子、月亮及诗人

1999-02-03 来源:生活时报  我有话说

那个晚间,我们赴约归来的途中,四岁的孙儿豆豆从楼群间发现了那轮圆月,脱口喊出一声“啊,月亮”的时候,我着实激灵了一下。

生长在都市的孩子对月亮的新鲜感是不足为怪的,他们不能像我们小辰光那样,大凡晴天都可见到圆缺着的月儿,乃至学语伊始,就把一首关于月亮的儿歌顺口溜似地背得透熟。至于豆豆对月亮的亲和就更非意外,这孩子有点特别,两岁那年就对各色玩具一律淡漠,更无论主动地要什么,唯独屡屡要人抱他去阳台看月亮。一经看到就投入得很,赖着不肯回房间,仿佛要的只是她。

我感到意外的仅仅是他冒出“啊,月亮”这样一种句式——在我的印象中,总觉得类似的句式被一些未见得一律平庸的诗人反复使用过。

事实上不仅是句式,这个句式产生之前,诗人跟月就一直粘乎得紧。仅以唐宋论,涉及月的句式其数量至少就可跟涉“山”、涉“水”涉及“花卉”的比肩。“池月渐东上”、“四更山吐月”,情态上可谓痴心望月;“明月隐高树”、“江清月近人”,俯仰间也都跟月套着近乎;早上出行遇见“鸡声茅店月”,晚上回家感受“山月随人归”,睡不着觉呆看“月移花影上栏干”,连睡梦里也吟出“夜凉吹笛千山月”这等诗句。至于牵扯上月儿来抒发离情别绪的,就多到不可胜计。

也许因了我生长于苏中平原的小镇这一地理人文关系,缺乏“西山落月照柴扉”、“云边雁断胡天月”一类感受,又是相当粗疏的俗人,未曾经历过“思君如满月”、“永夜月同孤”这等体验,爱月的素质就不济,儿歌虽然背得,也就是“有口无心”,与月终究有点不甚介意的隔膜,对月的兴致,倒很可以说是被小孙儿调教出来的。

我不知道能不能表述清楚,或者毋宁说我不知道该不该去想清楚,豆豆的一声“啊,月亮”何以使我心动?可以肯定的只是:我当时由此感受他充得一位诗人时,确实认为恰恰也是这没有下文的三个字,使他跟一切诗人区别了开来——诗人往往从“呵,月亮”开始,而豆豆却分明只在“呵,月亮”这朦胧得非常正宗的一句诗之中。一如相爱常常经由表述,而爱恋本该前表述地叠合于对象之中。

豆豆的下文自然也是可寻的,我是说此刻我想到他再三再四地要“爷爷抱宝宝看月亮”不算,还万物皆备于我似地陆续提出许多问题来,“月亮能不能拿下来给宝宝呀?”“月亮想不想陪宝宝睡觉觉呀?”“月亮怎么跟宝宝走呀?”“宝宝好不好住到月亮上去呀?”……这样一些问题当然一无例外地化入过诗人们精妙的抑或粗陋的想象,但它们从我的孙儿那个小脑瓜里生发出来,似乎就更贴近于生命的真谛和原始的真实。它固然不如广告役使孩子们喊出的“我要,我要”那样“所指”明确而执着,也没有诗人们奉行的“我寄、我共”那样“能指”富丰而深沉,他一个连一个地提出这些问题似乎并不要求你认真回答,或许他提出这些问题之先早已觉着这些问题确实只是个问题。以为这是究天人之际的“思想”显然不对头,倒是可以看做“中止思想”的“思想”;把这看做不着边际的撒娇、撒野也离题甚远,此间分明有种隐秘的倾慕和“直达”的希望在……

这常常使我于莫名中萌生讶异:成堆的现代玩具何以看得略无颜色而偏偏欲上青天览明月?温馨之家众星拱月似地相依相伴何以还向往那不胜寒的高处?这里总该有些比李白先生“儿时不识月,呼作白玉盘”更为天真、更为隐蔽的东西,莫非人与月(说成人与自然也一样)的联系果真并非诗兴所至而早就存活于人的天性?莫非这“联系”云者也竟然就是错觉,而天地与“我”本就并生、万物与“我”本就为一?

我无意凑向哲学家们的玄思,我只是觉得自己确实被我家豆豆调教了。调教云者自然不是他自觉地“授”,也并非我自觉地“受”,这里倒确实用得上那暧昧得很的“授受不清”。而作为这授受的一个结果,恰恰就正是让我在月亮和豆豆之间歆享这“不清”的“暧昧”。当这暧昧中激扬起天高地迥觉宇宙无穷、地老天荒感此情不泯的情怀,我毋庸再读诗,我只需读我家豆豆,因为只是在这里,才构成一种排除纷扰绝少歧义的直达和走出世故回归天真的悟觉,才构成一种爱的简朴和爱的纯真。

作为补充的还有惊心动魄的一幕,彼时豆豆忽然眨着小眼睛傻乎乎地问:“爷爷喜欢月亮还是喜欢豆豆呀?”(回答说豆豆就是月亮)“爷爷怎么喜欢豆豆的?”(回答说爷爷本来就喜欢宝宝)“爷爷是不是早就认识宝宝了?”(回答说爷爷好久好久以前就认识宝宝了)自知回答得十分蹩脚,但好的回答大概很难,狡黠的诗人或许有办法敷衍,诸如“相见何必曾相识”、“相爱毋需复相问”之类,那不同样苍白得很、蹩脚得很么?

手机光明网

光明网版权所有

光明日报社概况 | 关于光明网 | 报网动态 | 联系我们 | 法律声明 | 光明网邮箱 | 网站地图

光明网版权所有